×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双态运维谈他的前半生

标签: 暂无标签


(一)软件开发主导下的CMMI时代

1975年,比尔·盖茨成立微软公司,开启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商业时代,此时,企业以信息化建设为主,主要目的是将原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行电子化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地是针对企业内部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建设和改造,遵循业务流程化-流程标准化-表单电子化的过程。


软件方面从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到代码开发和管理等各项活动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使得大量繁杂的沟通和协调成为了软件开发的瓶颈。

1984年,在美国国防部的支持下,卡内基美隆大学成立了软件工程学院,并于1987年正式发布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Software),到了1997年,进一步演进为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图1:卡内基美隆大学
  • CMM/CMMI的诞生和普及得益于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最初的主要用途是协助美国国防部等政府单位进行重要软件外包作业时,作为分析软件厂商开发能力,以及评选合格软件承包商的工具,后来,更广泛被用于软件开发者改善软件开发流程的成熟度架构。


  • CMM/CMMI主要解决了当需求复杂但比较明确,软件开发基于合同约定范畴内,通过规范化文档、计划性分工和严格定义的流程来提升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率,这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2:CMMI成熟度分级
      
(二)稳定运维主导下的ITIL v2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专业分工的发展和业务应用的复杂化,开发和运维开始出现了因职能目标不同而分离管理的需要,其中,运维作为开发完成后的接续者面临着面向业务支持如何提供更好服务的挑战,作为运维而言,它不仅仅是面对应用运维,还包括了基础设施(风火水电)、基础架构(服务器、网络、存储和数据库等)和终端支持(笔记本、台式机和打印机等)等。人们发现如何“造好”有了CMMI,但如何“用好”领域是一片空白。


1980年以来,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和电信局(CCTA,Central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为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逐步提出和完善了一整套对IT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叫做IT基础架构库(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到了2001年,CCTA并入英国商务部,ITIL也从v1升级到v2,以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为核心的ITIL v2迅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引领者,IT运维是这个时候的主旋律,它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业务与IT运维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IT支持服务。


ITIL v2指出,可用性是业务和用户满意的核心,“可靠”和“稳定”成为IT运维服务的首要目标。


图3:ITIL v2核心图书之蓝宝书和红宝书


  • ITIL v2的诞生和迅速普及主要归功于业务与IT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IT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业务要获得IT带来的价值需要有座能架起业务与技术间鸿沟的桥梁。由此,“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的一整套IT服务管理实践得以总结提炼。它主要通过业务与IT间一系列的规范化流程来满足业务/客户对于IT支持服务的期望。



  • 开发运维协作第一次协同:在这个时期,开发求变和运维求稳的矛盾日益凸显,开发与运维相互甩锅,运维指责开发将不成熟的软件交付运维,开发指责运维不能及时提供相应资源配合上线,上线后很多非应用层面的问题丢给开发。为了缓解双方的矛盾,在开发与运维间通过设置一个独立的质量团队,希望通过体系化测试以确保有质量的软件应用交付给运维团队,这个阶段依然是偏向于求稳,保证质量。不过,这样设置的后果就是:横向管理协调的复杂度增大起来,以致于企业还需要一套IT治理手段划清各方的权责利。


图4:IT组织的演进


(三)用户驱动的敏捷开发时代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走出低谷,移动应用风生水起,敏捷开发横空出世,开发运维第二次协同造就了DevOps,双态运维前半生再起波澜......


原创:
陈宏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持续测试速成课
下一篇:移动应用的左右手:持续集成与自动化测试
monicazhang

写了 2297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859,被 21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 运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