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战略推进必须建立“三维度量”?
1.战略不只是执行,更要评估、校准和合规
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不能依赖于感觉或经验推动,而必须基于可验证、可量化、可响应的度量体系。这套体系,既要覆盖目标达成情况(绩效),也要识别内在能力差距(成熟度),还要保障过程合法合规(合规性)。
如果说绩效度量是“看结果”,那么成熟度度量是“看过程”,合规性度量则是“看底线”。只有将这三类指标结合使用,才能真正保障战略的系统性推进。
2.ITIL 4的价值导向要求度量与决策联动
ITIL 4将“价值”作为核心导向,而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战略路径中的每一步被验证。这也就意味着,组织不能只关注战略有没有实施,还要关注实施的质量、组织能力是否支撑得起,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这正是我们在DITS中重点讲授的度量“三位一体”思维。
二、绩效度量:检验战略目标的完成质量
1.明确绩效指标的设定逻辑
绩效度量的目标,是衡量战略实施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我们通常会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来具体衡量,比如市场渗透率、客户留存率、单位产出效率提升等。
绩效指标的设定不能只看可量化,更要确保它与战略目标强关联。指标数量不宜太多,要聚焦真正能引导行为、反映进展的关键变量。
2.ITIL 4绩效度量的三类关注点
结合ITIL 4的框架,我们将绩效指标大致分为三类:
- 战略层指标:如市场扩张率、新业务转化率;
- 运营层指标:如服务交付时间、系统故障率;
- 客户体验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投诉率变化。
在DITS中,我们帮助学员建立了从战略目标向绩效指标映射的逻辑链,确保每一项指标背后都有清晰的战略含义。
三、成熟度度量:识别组织的能力差距
1.为什么“会做”和“能做”之间差距巨大?
有不少企业战略目标清晰,执行路径也有章法,但最终推进卡壳。这时候,问题往往不是战略错了,而是组织的能力跟不上。这正是成熟度度量的作用:识别并弥合组织在战略支撑能力上的短板。
我们通常会从五个维度进行成熟度评估:流程、技术、组织结构、文化、人才。每个维度都设有多个成熟等级,从“初步形成”到“持续优化”,形成结构化对比。
2.成熟度度量不仅是评估工具,更是能力提升指南
我们特别强调将成熟度度量与能力建设计划相结合。例如,一个组织在“数字化运营流程”上的成熟度得分偏低,就说明其运营体系尚未适应数字化转型节奏,需要针对性地优化流程和工具体系。
我们的战略执行一开始很顺,后来突然停滞,这时候是该调整目标,还是补能力?我们的看法是:优先检查支撑能力是否被高估,再决定是否调整目标。战略节奏能不能跑得起来,取决于你的组织基础是否足够扎实。
四、合规性度量:确保战略推进在“合法轨道”上运行
1.合规是战略推进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
我们发现很多组织在战略设计和执行时,都倾向于忽略“合规”这一维度。尤其在数字化场景下,新技术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行业规范的“红线”。
合规性不是“事后审计”的事情,而应当作为战略推进的实时监控项。这包括对行业监管要求、内部制度标准、合作伙伴合同义务等方面的系统性检查。
2.合规度量的三类典型指标
在课程中我们整理出三类合规性度量指标供大家参考:
- 法规适配性:战略执行是否涉及新法规变更;
- 风险预警率:合规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数量与比例;
- 响应及时性:合规风险发现后处理的平均周期。
这些指标,不仅帮助我们规避法律风险,更帮助战略在推进中减少阻力和修正成本。
五、构建三维度量系统:指标体系不是“堆积木”
1.建立统一的指标映射逻辑
绩效、成熟度和合规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支撑。一个战略性项目,必须同时拥有三类指标的映射方案。
比如,在做一个新平台上线的战略项目时:
- 绩效度量关注上线周期、用户使用率;
- 成熟度度量关注运维能力与员工培训状况;
- 合规性度量关注是否完成数据迁移合规审查。
2.指标驱动决策,而非单纯“数据汇总”我们看到很多组织收集了大量指标,但最终并未真正用于战略决策。这种“报表驱动”的方式,只会增加团队负担。
我们倡导“指标决策闭环”:每一类指标都必须能触发一个行动场景。比如绩效指标下滑是否引发资源调整?成熟度偏低是否触发培训或流程优化?合规红灯是否暂停战略推进?只有这样,度量才能真正为战略服务。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