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很多人一听“ITIL4问题管理”这几个字,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术语一堆、流程图一串、文件看不完,感觉离自己的工作特别远。可真不是这样。
就在上周,由ITIL先锋论坛主办的《问题管理实践解读》讲座,用一场超接地气的网络直播,给“如何真正做成问题管理”交了一份很实用的答卷。主讲人是有着15年IT实战经验的咨询顾问——陈睿智老师,他不搞花架子,全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管理怎么做、做成了什么样、做不成是哪里卡住了。
如果你是想找一套可落地的思路,那这场讲座真的不能错过。
理论和实操之间,差的就是那“一步”讲座一上来,陈睿智老师就抛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们公司有没有做问题管理?你们觉得自己真的在做吗?”
然后他就开始拆解,很多企业嘴上说“有问题管理”,其实只是事后复盘搞个Word报告,流程啥的走得也挺齐,可到底有没有“根因分析”?有没有“已知错误记录”?有没有真正推动预防措施落地?很多时候都是“看起来做了,其实啥都没改”。
这也正是这场讲座特别重要的地方:它不是拿一堆理论讲概念,而是直接告诉你:问题管理的“做法”到底长什么样,怎么一步步搞起来。
举个例子,陈老师特别强调了**“问题识别的入口”——不是等系统崩了才想起来要查问题,而是日常事件处理、监控数据、用户反馈,这些线索都可以成为问题管理的起点。然后他教大家怎么用轻量级模板来记录和分类问题**,不用等到“资源足够”、“流程完善”再开始,马上就能上手。
落地实践怎么来?这几点直接可以抄回去用!整场讲座有不少可直接借用的“干货”,比如:
- 如何设计问题分类模型:不是每个问题都一样严重,有些是高频但影响小,有些是偶发但代价巨大,陈老师现场讲了怎么分、怎么优先处理。
- 建立已知错误数据库(KEDB)的小技巧:你不一定要上专业系统,Excel都可以先干起来,重点在于持续维护和使用它。
- 跨部门根因分析怎么做才不会吵架:不是坐在会议室里互相推锅,而是借用几个具体工具——比如“五问法”、“故障树分析”,有逻辑、有数据地找根因。
- 如何推动改进措施落地:根因分析之后,不是“报告完就完了”,而是要和变更管理、持续改进机制联动起来,确保真的有人负责、有人追踪。
特别是那段讲“你怎么说服你的领导支持问题管理”的部分,实在太真实了。陈老师直接说:“你要让老板知道,你不是在提要求,是在帮他节省运营成本。”然后他举了某企业因为问题管理改善,年度事件减少了40%,用户满意度提升了两位数的数据,真的是一锤定音。
听完这场讲座,很多人说:我终于知道问题管理该怎么落地了!我们看到讲座期间,后台互动特别热,有些听众直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遇到的难题,比如:
“我们也搞了问题管理,但总觉得只是个流程皮,没啥用。”
“问题识别之后就没人跟进了,怎么把它串起来啊?”
“技术团队和业务部门根本不配合问题分析,有办法让他们配合吗?”
这些问题,陈老师都一一回应了。有的还直接把流程图画出来讲,有的甚至连邮件怎么写、会议怎么开都讲了思路。这种级别的“实操内容”,在平时的培训课上都不一定能听到。
有内容、有方法、有细节,这才是ITIL4实践该有的样子你可能也听过很多讲ITIL4的分享,但大多数时候就是讲原则、讲理论,听起来很美,但一到实际工作里就卡壳。而这次讲座完全不是这样,它是把你从“听懂”带到“会做”的桥梁。
而这个桥梁的搭建,离不开一个好讲师——陈睿智老师,他不仅是ITIL4翻译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是那种“做过事、带过项目、知道你卡在哪”的一线咨询顾问。就比如他提到一个案例,是怎么通过调整问题管理流程,把一个制造业工厂的“月均故障20次”降到个位数。听得大家都震惊:“原来真的能靠管理把问题数量减下来!”
再加上有深圳艾拓先锋机构这样专业团队在背后支持,整个内容策划、资料准备、讲解节奏都非常专业。这不是随便来讲一讲,而是有备而来、有料可讲,真正想让听众带回去能用的内容。
ITIL先锋论坛:实践派的集结地,不讲空话只谈落地必须说一句,ITIL先锋论坛这次的安排也非常贴心。从会前预热资料,到讲座当天的互动区设计,再到会后资料汇总和群内答疑,整个体验都非常顺畅。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组织这种讲座了,论坛聚集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管理者、专家、技术人,他们分享的不是“理论的最好版本”,而是“真实可落地的做法”。
你在这场讲座里能感受到一种氛围: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ITIL4,而是为了把事做成才用这些方法论。
所以,如果你也在试图把问题管理做起来,或者你正在踩着一个个故障、疲于应对,你真的该找个时间回看一下这场讲座的内容。
它能给你的不是答案,而是能让你跑起来的“脚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