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在我讲授ITIL 4 CDS课程时,常常会遇到学员问:“我们公司已经流程化管理了很多年,为什么还要推行价值流管理?”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今天IT服务管理最核心的转型方向——从传统流程管理走向端到端的价值流管理。这不是简单的术语替换,而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

下面,我就结合课程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谈谈为什么在当今的数字化环境下,价值流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

粘贴上传202504221644371343..png



一、传统流程管理的局限性

流程的初衷与发展传统的流程管理模式,在过去几十年帮助组织实现了很多目标,比如提升一致性、规范行为、降低风险等。在IT服务管理中,流程化手段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服务请求处理、变更控制、事件响应等操作。尤其是基于ITIL 4框架的流程设计,更加强调可复制性和责任划分。

信息孤岛与流程断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流程越设计越细,各个环节之间却越来越分离。每一个流程都像一段单行线,完成任务后就“踢皮球”到下一个流程。结果就是:流程执行者彼此不沟通、目标各自为政,信息共享不畅,责任传递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常常没人能说清楚到底“卡”在哪一环。
这些流程的“断点”,成为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最大障碍。我在课堂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某家电信企业上线了一套完整的变更管理流程,但因为开发、测试、运维之间缺乏协作意识,最终导致一次关键变更发布失败,虽然每个流程节点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整体却没能实现价值交付。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挑战

快速变化成为常态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组织所面对的业务需求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频繁和复杂。新产品上线节奏加快、客户反馈周期缩短、技术架构日益灵活,这一切都对IT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流程的线性执行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些快速变化。

跨部门协作成为瓶颈
IT服务的本质是一项协作密集型工作。没有哪个团队能够独自完成从用户需求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然而,很多组织却仍然被职能部门的边界所限制,开发、运维、安全、支持之间信息割裂、目标不同。这种协作缺失,成为组织响应市场最严重的“内部摩擦力”。
ITIL 4 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强调价值流管理。它让我们从“流程化控制”走向“价值流驱动”,从“本位主义”走向“共同目标”。



三、什么是价值流管理?

定义与理念在ITIL 4框架中,价值流被定义为:组织为了响应某项特定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共同实现了价值的交付。它不是某个流程的延伸,而是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价值实现为终点的“端到端旅程”。

关键特征
  • 以客户为中心:价值流始终围绕客户目标展开,不再以内部岗位或流程为切割点;
  • 可视化路径:通过价值流映射,我们能清楚看到哪些环节在创造价值,哪些在浪费资源;
  • 跨职能整合:价值流打破了传统部门边界,实现开发、测试、部署、运营的协同;
  • 持续优化机制:价值流管理并非一次性建设,而是要求持续识别瓶颈并迭代改进。
在CDS课程中,我们用大量时间帮助学员构建价值流视角,并掌握如何识别不同服务产品的关键价值流路径。



四、价值流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缩短交付周期在采用价值流管理的组织中,我们看到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交付节奏的加快。原因不是流程更短,而是协作更高效。开发与运营团队开始共同规划发布计划,用户反馈能够直接回流至产品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快速响应。

优化整体效率
流程强调的是“局部最优”,而价值流关注的是“整体最优”。在价值流的视角下,我们不再孤立地优化某一个节点,而是根据整个价值链的阻力点进行系统性优化。通过减少等待、减少重工、加强信息透明度,整体效率自然提升。

加强团队协同
价值流要求多角色协同完成一条完整路径,这迫使组织打破传统的职能分工方式,建立面向产品或服务的协作机制。在CDS课程中,我们也会介绍如何通过建立“价值流所有者”角色,引导团队从功能型协作走向目标型协作。

强化持续改进机制
有价值流管理之后,持续改进也变得更有抓手。我们不再泛泛而谈“提升服务质量”,而是可以围绕具体价值流路径的周期、成本、满意度等维度进行量化优化,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改进。








上一篇:2025年,哪些机构获得了ITIL 4 2023年度优秀ITIL讲师称号?
下一篇:ITIL 4 服务价值流的驱动力与业务价值
slbenben

写了 1840 篇文章,拥有财富 11320,被 10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 运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