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本帖最后由 adminlily 于 2018-9-6 16:09 编辑


  现在只要搞开发的人,都在谈微服务,只要搞运维的人,都在谈DevOps,但对于大部小伙伴来说几乎没什么经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也只处于尝试阶段,虽说如此,可感觉大家在制定目标时,都不太喜欢给自己留余地,把规划写得很大,功能很全,甚至恨不得一夜之间所有问题都会通过微服务与DevOps的设想凭空消失。而从本文起,我将通过一个系列向与大家聊一聊 “我们在实施DevOps时遇到的挑战”。



挑战一:敏捷文化


1、切换敏捷之前的过渡区


对于许多草根程序员来说,提到敏捷所能带来的收益,条件反射地会说 “能快呀”、“不用写文档啦” 。
不能说这种说法有问题,只是不够专业,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是否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行,就按照你说的做,我写个需求规格说明书给你
好的,写完别忘记给领导审批,然后我按照需求做个设计给你看下……


开发结束啦,已经提测了,你问问测试吧……


问问测试吧,什么时候可以发布仿真环境……


又改需求了?别忘记先改需求规格说明书,要不然代码和文档对不上了,改完我再开发……


对于长期适应于「需求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运维」的企业来说,直接切换至敏捷模式,无论对业务、技术及架构都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这种挑战多半来自于业务场景与公司文化的限制,甚至是组织结构的局限性,不但不能快起来,甚至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
1.png
(图:职能化筒仓式组织结构)


先用迭代让业务快起来,敏不敏捷不着急


对于金融类企业来说,多半是业务驱动模式,业务关心的是 “快上线” 、 “别出事”,至于技术是用什么实现,敏捷也好,糊上墙也罢,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为了快速让业务获得收益,在采用敏捷之前我们选择迭代进行过度。举例说明下迭代给业务带来的价值:要计划制造一辆汽车,它最核心的功能是可以在路上跑,所以我们可以先制造一个踏板车,依次迭代为滑板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1.png
(图:正确理解迭代的方式)



瀑布 - 迭代 - 敏捷,三者的差异是啥呢?

1.png
(图:瀑布与迭代的区别)

1.png
(图:瀑布的特点)

1.png
(图:迭代的特点)

1.png
(图:迭代与敏捷之间的区别)



2、大家都缺乏敏捷文化


从某种角度来讲,目前我们还是按照 「职能化筒仓式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协作的,开发和运维部门经常会坐在一起探讨,就运维流程如何改变、自动化能力如何建设等,然而自始至终无法突破的终极问题就是: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如果万一生产环境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因为DevOps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开发团队不敢承诺完全承担责任;而运维因为弱化审批和控制力,也认为不该为其承担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使用迭代过度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问题出在文化上,旧有的组织治理模式产生了各扫门前雪的官僚文化,没有责任共担,以及出现问题必然问责的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源自惯性的职能化思维,可能源自组织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

1.png
(图文:跨职能产品化的组织结构)


 现代关于“系统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多著作中强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由人构成的复杂系统,组织中每一个人所能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包括最高管理者也是),每个人或团队都只能基于自己有限的经验、有限的信息做出决策和行动。


如果系统发生失败,例如生产环境出现问题,这必然是由于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从想法提出到软件投产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对其中任何局部进行惩罚无非是寻找替罪羊,有害而无益。这时候组织真正应该做的,是相信每一个人都已经做出了最大努力,将相关干系人拉到一起对问题的根因进行分析,找到能够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的解决方案,并确保该方案得到实施,对其效果进行验证。


这是ThoughtWorks在一篇DevOps文章中所提到的,我觉得一针见血,不过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实践落地所付出的周期与成本可能会更大一些。


再举个例子,在[  /s?__biz=MzIzODQ3NDQ4Mw==&mid=2247483856&idx=1&sn=78abb321f600393d1098643fb9d50efe&scene=21#wechat_redirect]「讲个‘理论型’高可用架构的故事给你听」[/url]我曾经说过,我们的架构部模仿饿了么的 “随机故障测试系统(Kennel)” 自研了一套 “混世魔王”,英文名叫“ChaosDevil”,这个 “魔王” 会根据策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将生产环境服务器关闭,以此来测试生产环境的快速恢复能力,促使各团队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1.png
(图:网络游戏 - 混世魔王形象照)



有趣的是被指定优先使用的团队口头全力支持,但实践起来却迟迟延误,当然大家都比较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没有这个“魔王”,大家可以给领导讲自己的系统很稳定(只要没出问题);


然而这个 “魔王” 可能会随时 出自己的系统并不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稳定,会降低自己在上级心目中的“有能力”印象,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问责、惩罚;


这样的文化下,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给领导“表现”,而不是在真正的系统稳定性上追求卓越。


所谓敏捷文化是个啥?抄袭一张图吧,简单点:

1.png
(图:敏捷,乃至DevOps所需要的文化)



挑战二:配置文件的困惑


1、没有DevOps之前,配置文件是怎么玩的呢?


在「群雄割据」的时代里,通常一个Jar或一个War就可以打天下,以Spring+properties为例,对配置文件的适用场景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


配置文件位于classpath下


使用spring的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PropertyPlaceholderConfigurer类加载Properties配置文件,通过源码可以知道,默认加载的是classpath下的文件,配置如下:

1.png



如果有多个配置文件加载,则:

1.png

配置文件位于外部目录



但是对于外部目录的配置文件,使用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PropertyPlaceholderConfigurer也是可以加载的,不过要修改他的路径配置方式,如下:

1.png



这样就可以成功加载外部目录的配置文件了,${user.dir}是系统变量,指用户当前目录所在。


当我们从「群雄割据」来到「天下一统」的时期后,虽然DevOps提升了交付效率,越来越满足快速试错的原则,可随之而来的「技术污染」却与日体现:


  • …………



  • 配置文件的版本如何与程序版本对应?


  • 配置文件的管理如何更加简便?



  • 配置文件的修改该有谁来操作?



  • 配置文件的更新是否可以不影响正常服务?


  • …………


无论哪一项污染,只会与DevOps扯上关系,都是让人头痛不已。


撸起袖子,不要怂,咱们搞个配置中心吧。


2、有了DevOps之后,配置文件又是怎么玩的呢?


其实想通过DevOps获得业务收益,无论从哪个环节启动,都将是一场持久战。


随着系统产品化的改造,通过DevOps流水线的快速交付通道,任何一个交付版本都可以通过CI与CD环节后,利用自动化部署工具轻松地完成升级或发布;


这段看似美妙的诱惑,首先挡住去路的,就是配置文件的使用与加载方式。


如果不将配置信息外移至配置中心,在DevOps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维护成本:系统拆分了更细了,增添CI与CD环境后,每个应用在每个节点下,都需要在本地维护一套完整的配置文件;

2.操作风险:配置修改随意,无操作痕迹,易出错;

3.版本需求:一切皆产品,一切皆版本,配置文件如何解决版本化控制问题?



1.png
图:配置中心在DevOps快速交付通道中


你不是常说你们的场景都是持续污染的吗?谈谈如何在污染环境下接入吧。


的确,在整个接入过程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原因很简单,之前「群雄割据」时期的每一位诸侯都有自己玩转配置的一套方案,现在你说统一就统一?


无法满足我要求的,我不接。


这话表面看起来有些生硬,不过想想挺有道理的,所以在配置中心的方案中,我们提出了“三种适配器,两种推进器”的理念。


三种适配器


1.png
图:适配器Trade,满足原有使用Properites的诸侯们

1.png
图3:适配器Native,满足已使用过自研独立配置服务的诸侯们

1.png
图4:适配器Ccms,满足使用Key/Value的诸侯们



两种推进器


1.png
图:希望采用 “文件被动加载” 的诸侯们

1.png
图:希望采用 “Key/Value实时推送” 的诸侯们


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算没有配置中心的存在,我相信DevOps的推进也会顺理成章,只不过相对不会如此平滑,或多或少给未来造成风险。


有了配置中心,诸侯们的确享受到了福利:


1、配置统一在服务端维护,同一环境下所有应用节点共享同一份配置;


2、配置控制台提供鉴权、操作日志等服务;


3、配置控制台实现了版本控制,修改的配置需要发布后生效,减少误操作;


4、配置发布后,实时通知应用端,无须重启即可使用;


5、配置版本支持一键回滚;


6、配置控制台实现了整体复制、导出、批量修改等功能;



3、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围绕配置信息管理和使用在DevOps过程中的那点事,所以对配置系统自身的原理与技术实现并未做详细的描述,如对这块有兴趣,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中提出,我将通过独立的整篇文章加以叙述。


王晔倞,现任职好买财富平台架构部技术总监,负责好买中间件及平台化的研发及运营,团队管理和实施重大技术决策。参与了整个公司应用和技术架构变迁、系统建设,辗转过不同的业务团队,对技术与业务都有一定的深入了解。DevOps 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上一篇:DevOps三步工作法第一步之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下一篇:关于DevOps术语表--已收录202条
adminlily

写了 95 篇文章,拥有财富 775,被 0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 运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