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在我讲授ITIL 4 高速IT的过程中,很多学员对“高可用系统”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我们常提到的“99.9%”或“99.99%”这些所谓的“多个9”,到底代表什么?又该如何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ITIL 4中关于可用性管理的体系设计与关键实践。


我一直强调,可用性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组织运营能力的体现。越是高速IT场景,越不能容忍系统频繁“掉线”。而“可用性”正是ITIL 4服务管理体系中连接用户体验与系统设计的那根红线。


粘贴上传202507141538401799..png



一、理解“多个9”:从数字到责任的转化“可用性管理”听起来是个很技术化的词,但它背后真正关心的,是用户能否在任何需要的时刻访问服务、完成操作、达成目标。用一句话讲,可用性就是“服务不中断”的能力。


1.各种“9”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常见的目标比如:
  • 99.9%(“三个9”):意味着一年中最多可以中断8小时45分钟
  • 99.99%(“四个9”):意味着一年中中断不得超过52分钟
  • 99.995%(“四个半9”):容忍的年中断时间不到26分钟
很多团队在目标设定上非常模糊,只知道“高一点好”,但不知道每多一个“9”,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技术、资源和组织成本。在课程中我特别强调:每一个“9”,都意味着责任的加倍,而非线性上升。


2.可用性不是绝对状态,而是风险权衡
ITIL 4的价值导向思维告诉我们:不追求盲目的“零故障”,而是追求与业务目标匹配的“合理可用性”。比如一套内部门户系统和一个电商支付系统,其可用性目标显然应该不同。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技术选型、投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上做出正确决策。


二、实现高可用的关键技术策略提升可用性,不能靠喊口号,它需要系统性的技术能力积累。我们在ITIL 4 高速IT中讲到,高可用架构的核心是“不中断”,而不是“恢复快”。


1.自动化故障自愈机制
可用性管理的第一步,是让系统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基于SRE理念,系统可以通过健康检查、自动重启、容器迁移等方式,实现服务的自动恢复。
这就要求我们在架构层引入控制点,在运维层面建立触发规则,在文化层面认可“自动处理比人工介入更可靠”的思维转变。


2.异地多活/异地容灾机制
单点容忍是实现高可用的天敌。通过构建异地多活架构,我们可以让服务在多个城市、多个数据中心并行运行,即使一地故障,系统也能自动切换,无感知继续服务。
对于预算有限的组织,也可以采用冷热备、容灾演练等方式,确保最低限度的恢复能力。


3.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技术
传统系统架构在扩展性和稳定性上天然存在瓶颈。而云原生体系通过容器化、微服务拆分、服务网格等机制,能够实现弹性伸缩、快速故障隔离和高效部署。
在ITIL 4 高速IT中,我们鼓励以平台化思维设计服务,让“上一个9”的实现建立在“架构即服务”的基础之上。


4.特性开关、灰度发布、蓝绿部署等不中断交付策略
系统更新是影响可用性的大敌。通过引入特性开关,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服务的前提下关闭或切换有风险的功能。配合灰度发布、蓝绿部署等机制,确保每次发布都能平稳过渡,不中断主流程。


三、可用性管理流程设计:让技术策略有章可循技术只是手段,要真正落地“可用性”,还必须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流程。我们在课程中强调了PDCA循环模型在可用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与SLA对齐的目标设定
可用性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业务需要多高”。因此,第一步就是明确SLA条款,根据业务重要性设定不同等级的可用性目标。
例如核心交易服务可以设定为99.99%,而统计报表类服务设定为99.5%即可。这种分级管理,既有利于资源集中,又能避免“全局最高”带来的过度投入。


2.建立精细化的可用性指标体系
不同系统层级,其可用性度量维度也不同。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层次分别制定监控指标:
  • 前端层(页面可访问性、加载速度等)
  • 中间件层(消息队列、缓存系统的响应状态)
  • 后端层(数据库、核心服务调用情况)
  • 架构层(网络连通性、数据中心运行状态)
通过统一指标口径与度量标准,构建全链路、全视角的可用性观察系统。


3.测量—报告—改进:形成PDCA闭环
每一个可用性事件都应进入标准化分析流程。先识别事件、测量影响、分析根因,再制定改进策略,并纳入系统配置或团队流程中。
这个过程中,“问题复发率”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一个故障反复出现,说明可用性流程只是纸面工程,并未形成实质约束。




四、ITIL 4视角下的可用性运营体系建设建议ITIL 4 高速IT中,我们不再将可用性当作“监控部门”的专属工作,而是放到整个服务价值体系中进行考虑。可用性管理,是“战略—设计—交付—运营”全链条的共同责任。


1.打破“系统运行等于可用”的思维误区
很多组织将“服务启动”视为可用性的标志,但用户真正关心的,是“是否能正常完成任务”。因此,我们更推荐从“用户任务完成率”来倒推系统的可用性设计。


2.建立跨部门可用性保障小组
高可用不是一个技术人的目标,而是多个部门协同的结果。建议设立由产品、研发、运维、安全等角色共同组成的可用性保障团队,对系统关键路径和SLA负责。
这个团队不仅要处理突发事件,还要主动进行压测、演练、配置优化等可用性提升动作。


3.将可用性纳入绩效与激励体系
要让可用性真正被重视,必须通过管理机制对其进行正向引导。我们在一些企业看到,将服务可用性指标纳入团队OKR后,相关团队在部署、设计、发布等各环节会更自觉地考虑可用性影响,从而提升整体质量意识。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ITIL流程沙盘演练体验式学习未来展望:预测IT服务管理教育培训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slbenben

写了 1971 篇文章,拥有财富 12041,被 10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 运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