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标签: 暂无标签
一、从“交付成本”到“价值定价”:为什么ITIL 4要引入计量机制
  • 服务价值实现必须具备“价格感”
在ITIL 4的服务价值体系中,价值不是从成本中得出,而是通过感知、对比与选择体现出来的。尤其在数字化运营环境下,服务往往不像产品那样可见、可触、可计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设计一套合理、透明、动态的计量与收费机制,使得服务的价值可以被“定价”,进而被“认可”。
  • 收费机制不仅是财务工具,更是管理杠杆
我们常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没有价格就没有成本意识,没有计量就没有优化空间。ITIL 4之所以在DSV模块中讨论价值计量,不是要让IT部门“变成生意人”,而是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供需双方达成共识,推动组织内外部的服务效率提升。




二、四类典型的服务计费模式解析
  • 成本回收制(Cost Recovery)
最常用于内部IT服务团队。通过预算核算,把年度服务成本按比例分摊给业务部门。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缺乏弹性和激励机制,容易形成“用多用少都一样”的问题。
  • 成本加权制(Cost Plus)
适用于有服务外包背景的部门或独立服务商。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加上预设的利润比例进行报价。这种模式透明度较高,能覆盖合理利润,但在需求波动大的场景下成本难控。
  • 市场定价制(Market Rate)
以外部市场价格为基准进行对标,适用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服务,比如云资源、SaaS平台等。这种方式便于服务对象理解“这个服务值多少钱”,也有助于提升内部服务的竞争意识。
  • 差异化定价制(按需、动态、分层)
这是ITIL 4中鼓励探索的方向。根据用户行为、使用时段、响应级别等差异进行灵活定价,例如夜间故障处理服务加收费用,或高峰期计算资源更贵。这类模式可以提升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能增强客户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粘贴上传202507051708482532..png





三、构建“成本-价值-价格”的逻辑闭环
  • 成本识别是基础,但不能决定价格
价格的设定,应在充分掌握成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用户感知的价值以及组织所需达成的目标来综合决定。ITIL 4中明确提出,价值是共同创造的,而价格是对共同创造成果的表达。
  • 从单一指标转向多维度定价模型
例如,一个IT服务不应只按人力工时计费,还要结合响应速度、影响范围、业务依赖度等因素来构建定价逻辑。这种多维模型可以让不同层级、不同优先级的服务各自找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 定价机制的沟通也属于服务内容
我们部门第一次尝试给服务标价,业务方觉得这是推卸责任,怎么办?先不要谈钱,先讲逻辑。通过“成本-价值-价格”闭环图,把资源使用、服务影响、预期成果一一对应起来,再引入价格,就会容易得多。




四、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商的计价逻辑差异
  • 内部计价以透明与责任驱动为主
内部IT往往面临一个挑战:服务是免费的,使用就没边界。引入计费机制后,可以明确“谁用、用多少、为什么用”,有助于提升服务消费的责任意识。尤其在资源有限的组织中,这种方式是推动服务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 外部计价更关注结果与履约风险
服务外包或与第三方合作时,收费机制往往绑定在成果指标上,比如是否达到SLA,是否完成交付。这时候,计量机制要具备更强的结果导向性,同时引入风险定价模型。例如:紧急响应服务失败是否退费、服务中断是否赔偿等。




五、实操对比:培训服务与云资源服务的计费机制分析
在课程中我讲解过一个对比案例:一家企业同时使用讲师培训服务和云计算资源。两者虽然都是“服务”,但计费逻辑完全不同:
  • 讲师服务基于“时间+内容+影响”,一次性付费,结果不可复用,但高度依赖个体能力。
  • 云资源则按“使用+容量+性能”计价,随用随计,标准化高但缺乏人情味。
这个对比告诉我们,服务定价不仅取决于“是什么”,还取决于“怎么用”,更取决于“为谁服务”。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ITIL 4 高速IT:基础设施即代码与持续交付——加速IT交付与提升自动化的核心工具
下一篇:ITIL 4 价值流实施的两个基本条件
slbenben

写了 1961 篇文章,拥有财富 11979,被 10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Powered by IT 运维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