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演进的三阶段路径
1.阶段一:物理产品的数字化
数字化演进起点,是对物理产品的数字化处理。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将传统的、有形的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替代或增强。像我们熟悉的磁带被CD取代,纸质照片转化为数码图像,书籍变成电子书。这些变化本质上是把物理内容进行编码,让其可存储、可传输、可再利用。
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数字化阶段,也是很多组织最早接触数字化的起点。但它只是“表层”的改变,并没有触及产品背后的服务逻辑和交付流程。
2.阶段二:服务过程的数字化
进入第二阶段,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产品的样子变了”,而是“服务的方式变了”。这一阶段更强调把原来需要人工、线下完成的流程,转移到线上平台,用自动化和系统化手段来驱动。
比如我们日常点餐,从打电话到门店变成在美团APP上一键下单;出行不再拦车而是用滴滴打车。这种演进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为数据采集和运营优化提供了条件。
课堂中我曾举过一个很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当你用手机点了一份外卖,从下单、接单、派单、配送到评价,几乎全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而你根本无需与任何人交流。这背后是一次完整的服务过程的数字化重构。
3.阶段三:智能化服务驱动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谈的已经不仅是效率提升,而是能力重构。服务系统开始具备了智能判断、实时反馈、自动响应等能力。像远程手术、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无人零售等,都是将感知、分析、决策与执行结合起来,通过OT(运营技术)与IT的协同构建一个高度智能的业务闭环。
这是数字化演进的深水区,也是组织真正实现“高速IT”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数字化演进的特征与规律
1.渐进性:阶段式推进,不可跳跃
数字化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项可以“跳级完成”的工程。组织往往需要经历“信息可视化—过程自动化—智能响应”这样的路径,有序推进。而每个阶段的推进都需要能力积累、文化调整与资源匹配。
在ITIL 4 高速IT的课程中,我特别强调,这种推进不能只靠“上技术”,而要辅以方法论与组织治理能力的配合。
2.多层次:技术、产品、服务协同演进
数字化演进不是某一个单点的升级,而是产品形态、服务流程、交付模式与技术底座的协同推进。例如一款产品数字化之后,它的服务交互方式也要匹配,比如用AI客服取代人工呼叫中心;交付方式也要变成在线发货、自动推送等。技术的选型也要适配新的流程要求,比如边缘计算、实时分析等。
3.交叉性:产品与服务的共生关系
产品的数字化往往拉动服务流程的重构,服务的智能化也倒逼产品功能的调整。两者是不断交织演进的。例如视频点播平台既是一种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呈现,也是一种“按需分发、智能推荐”的服务体验。
在ITIL 4的价值共创视角下,产品和服务本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组织向外交付价值的“整体能力”。
三、真实案例中的演进体现
1.美团外卖:服务过程重塑
美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服务流程。从前端用户下单,到商户接单,再到骑手调度、配送路径优化,这是一套服务过程全面数字化的典范。
2.滴滴出行:用户体验驱动的演进
滴滴不仅让“打车”这件事变得更高效,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算法实时调整价格、分配车辆,提升了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这就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自然过渡。
3.远程医疗:打破服务边界
在传统医疗模式中,患者必须“到院就诊”,而远程医疗打破了这一物理限制,实现了跨时空的专业服务交付。通过数据采集、AI诊断和专家连线,服务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跃迁。
4.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高效升级
从前“跑断腿”的窗口业务,现在基本可以在“掌上政务”中一键完成。这不仅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也释放了大量人力资源。其背后依赖的是统一数据平台、流程再造与身份验证机制的共同支撑。
四、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思维变化
1.不再只是“有没有技术”,而是“技术如何融合业务”
过去很多组织推数字化,往往从技术堆叠出发:上ERP、引入CRM、搞数据平台。但最终效果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与业务流程未能深度融合。
在ITIL 4 高速IT中我们强调:技术是手段,业务目标才是导向。只有当技术逻辑服从于业务逻辑,才能形成真正的业务能力闭环。
2.从“做产品”到“营造体验”
在传统IT服务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功能完备、稳定运行”;但在高速IT时代,这些只是基本盘。客户关注的更多是“好不好用”“能不能及时响应”“有没有个性化推荐”等。
这也推动我们在设计ITIL 4服务价值链时,不仅要考虑产品功能,还要在交互、适配、反馈机制上做系统化设计。
五、数字化产品+技术=数字化基础设施
1.产品是载体,技术是能力的来源
一方面,数字化产品是组织提供价值的具体形式,它体现了产品设计、服务流程与用户体验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是支撑产品与服务智能交付的能力底座。
两者结合,构成了组织迈向高速IT的“基础设施”。
2.方法论不可或缺
不过,在ITIL 4 高速IT中我也反复提醒大家:技术和产品只是“看得见”的一部分,而组织能力、流程管理、文化建设和治理机制才是“支撑系统”。
因此,要实现从产品到体验、从服务到智能的演进,仅靠引入工具是不够的。必须配套有完整的方法论体系,而这一部分我们会在后续的章节中逐步展开。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