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ITIL在中国的发展
学习资料:IT运维管理社区专家讲堂直播300期视频回放
我们的许多理论、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比如ITIL。既然遵循国外技术的使用准则,那国内的管理模式也应该是按照国外的模式来展开,但现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ITIL有十大流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但在国内企业实施中,真正运行的一般只有2-3个模块,这样建设出来的ITIL就是一个不健全的ITIL。既然有十个流程的方法论存在,就说明这十个流程是有一定道理的,各个流程间肯定是有相关性的。只不过我们企业在建设中放弃了某些模块,暂时不去实施这些模块,或者虽然实施了,但在运行中根本没有运用这些模块。
中国式ITIL的特点
ITIL进入中国也差不多有十年了,刚开始,ITIL只是刚传入中国的一个先进的理念和工具,具有完整的体系和严谨的结构,但随之而来的,ITIL与国情的不符,也出它的缺陷,在中国的IT服务市场,由于环节繁多,成本太高等诸多因素,ITIL适用有限,无法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照搬,据了解真正能够使用ITIL的企业只占到10%。针对中国特色的服务市场,应结合ITIL的标准,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管理流程。
ITIL在中国推行的基本是简易化的ITIL。有三个特点:
1、专业的实施技术人员欠缺。实施一套完整的ITIL,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ITIL人员。而中国企业中这样的专业人员是欠缺的,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实施ITIL,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来认知ITIL,那么这样的ITIL实施下来就是不健全,不成功的。
2、在很多企业中,会简单地把ITIL和流程等同以来。其实,流程只是ITIL里面的一部分。比如说,做某项服务,ITIL标准流程需要100份表格,国内企业很难依此执行,那么我们在实际标准制定时,就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到30张,同样也能够达到客户的预期效果。
3、ITIL有十大流程,而在中国最多的实施最多的就是事件管理。当然,事件管理也是最为大家熟识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其他的几大流程要么实施了不用,要么索性就不实施。
大部分企业只是选择ITIL的部分模块
ITIL有着极其严密的体系框架,精细的流程,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似乎已经趋向于完美了。乍一接触ITIL,可能会认为它就是解决IT部门面临问题的良方,慢慢就会发现:要上马ITIL,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ITIL有十大流程: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远没有到需要这么多流程的时候,他们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个点出问题,相应的责任人是谁,发生故障以后怎么解决。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事件管理,既然事件管理能够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其他管理不是必要的,当然就会出现国内用户的ITIL往往只是处理好的事件管理这一模块的现象。
在针对需求实施运维管理时,也是着重从ITIL的可用性功能方面入手,举例来说,我们的某用户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实施ITIL的流程化功能模块,从而满足上级领导的考核标准,最终的结果是只上了事件管理模块,通过高效的事件与故障管理,将运维效率提升了一个层次,自然收到了成效,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量身定制”的ITIL更适合中国用户
对于中国企业用户来说,ITIL理念导入的阶段已经完成,迫切需要的是“量身定制”的、贴合自身需求的ITIL落地实践。ITIL来源于实践,对用于指导实践,它列出了多个服务管理流程的“最佳”目标,活动、输入和输出的各项流程之间的关系,但却没有说明具体的日常运营活动。因此,未来如何实施系统性的、完备的ITIL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完成。
一般情况下,在一些大企业可能会逐渐实施系统化的ITIL,但中小企业的话,很难去预测。并且,将来可能有新的模式出现。
学习 大企业也要先忽悠老板,把老板忽悠了,才能开始ITIL
页:
[1]